然而,线粒由于难以将引导RNA递送到线粒体中,技术基编辑器这一方法并不适用于线粒体 DNA (mtDNA)的突破团队体碱编辑。线粒体作为细胞中种类繁多的北京细胞器之一,其地位十分特殊,它不仅作为细胞的“发动机”为细胞提供能量,还参与包括细胞凋亡、细胞周期调控、免疫应答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信号传递通路。线粒体还拥有自己的一套DNA,如果这套DNA出现异常,也可能引起多种疾病,如耳聋、视力受损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。因此,开发能够编辑mtDNA的基因编辑技术意义十分重大。
目前,研究人员主要使用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子(transcription activator-like-effector,TALE)衍生的碱基编辑器来催化mtDNA的编辑。2018年,Mougous实验室在伯克霍尔德菌(Burkholderia cenocepacia)中发现了一种脱氨酶,由于能够在双链DNA上工作,因此命名为双链DNA脱氨酶(Double strand DNA deaminase,DddA)。之后,Mougous实验室与刘如谦实验室合作,将DddA与蛋白TALE结合,实现mtDNA的碱基从C到T的编辑。然而,这类碱基编辑器对序列的上下文有一定的要求,比如最初的碱基编辑器DdCBE只对跟在T之后的C有较高的编辑效率。
近日,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汪阳明实验室对多个来源于微生物的与DddA同源的双链脱氨酶进行了鉴定,并将其中一种成功改造成为线粒体碱基编辑器。2月16日,相关研究成果以“DddA homolog search and engineering expand sequence compatibility of mitochondrial base editing”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。